x

魏延安:互联网+农村的变革、趋势与建议

    魏延安 2017-08-11 来源:

伴随着信息化在农村的推进,互联网与农村的关系日益密切,三农这样的“下里巴人”与互联网的“阳春白雪”相逢,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也星火燎原,让古老而传统的乡村与乡民迅速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

把握好互联网+的机遇,对于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增进农民的福祉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农村的大体进程

当城市的互联网轰轰烈烈地兴起后,农村虽然醒来要晚一些,但也表现出拥抱互联网的积极姿态,改变一点一点发生。

有以下几个时间重要时间节点:

一、世纪初的普及

2004年,农业部牵头,开始在全国实施第一轮电子信息进农村项目。主要内容是电信、移动、联通三大家共同承担,给每个村拉一根网线,配一台电脑,培训一个人。但是,现在基本上这些站点已经不复存在。这种政府推动的项目,如果没有农民自主来结合,生命力是不会强的。

二、农产品开始上网销售

2008年,出现了一拨农产品上网的热潮。因为淘宝在这个时候发展已经比较稳定,农产品成为大家能看得见的又一个网上大品类,出现了2008年到2010年左右的一批“农村百佳网商”,包括马云领到美国敲上市钟的几个农村电商代表。这也是农产品让人快乐的年代,因为卖家少,也不需要特别的美工,自然销量就很好。

三、生鲜电商触网

2010年,生鲜电商开始兴起。到今天为止,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的探索历程。

第一阶段,与菜市场PK。以为用电商这一新的零售形式可以掀起卖菜的革命,结局很简单,一败涂地。

第二阶段,小而美。模仿垂直电商,以特色的产品、优良的品质、完善的服务来实现相对固定且较有规模的客户群、较高的客单价和较多的反复采购率。

第三阶段,发现新大陆。认识农产品与工业品真的不同,需要在成本控制、品质保障上狠下功夫,做产业链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且要努力降低成本而不是单纯过高溢价以实现盈利。但值得警惕的是,又竞相在社区便利店、配送站、保鲜箱等终端上投资,其投资成本与最终节本增效成果需要观察。

四、电商要素在农村聚集

2012年,诞生了淘宝村。表面看,淘宝村是个很奇怪的现象,“生在农村却不姓农”,虽然是农村人在卖东西,但是90%以上的淘宝村卖的是工业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低。到2016年的时候,全国的淘宝村已经达到1311个,还出现了淘宝镇,从业80多万人,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乡村工商业复兴。

五、电商下乡加速

2014年,农村电商全面爆发。由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领衔,赶街、乐村淘、淘实惠等区域性电商平台参与,还有邮政、供销等“国家队”入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电商下乡运动,迄今为止建立了村级站点超过30万个,一般模式为在村级建立站点或代办点,可以网上买东西然后配送到村,也可以网上办理缴费、买票等服务,但通过这个基层点卖东西的设计目前没有得到较好实现。

  互联网+农村的阶段性成果

虽然互联网+农村才刚刚起步,但已经爆发出勃勃生机,并在若干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农业在线化达到一个比较可观的量级

出现了3.5万个农业类网站,4000个农业类电商平台,农业类的互联网开始轰轰烈烈兴起,农资电商也风升水起。

二、农村互联网应用普及取得可喜的成果

2.01亿农民上网,1.2亿农民在网购,800万个农村网店已经上线,99%以上的农村都有网络。

三、农产品上网继续在加速

目前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量约在2000亿元左右(商务部通报数据为1500亿元,社会研究机构估计在1600-2200亿元不等),其中还出现了农特微商崛起,生鲜电商模式不断创新,农产品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农产品B2B也在兴起等新趋势。

四、电商开始改造农村

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带给农村一些新的改变,比如生活的便利化,青年人才返乡,出现了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新业态,带给农村许多变化。电商带给农村的变化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还有社会层面的,比如淘宝村,年轻人回来以后,没有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这个村子比以前和谐多了。

  互联网+农村的隐忧

当前互联网+农村最大的问题是融合不够,农味不足,与理想的状态还有较大距离。

一、农村电商规模依然较小

农产品电商规模与农产品总量相比,还是九牛一毛。目前农产品原产值约为4.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的规模仅占3%;中国年食品消费量约为10万亿元,整个零食及生鲜电商的总量也只占百分之几。农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问题,抱怨的人很多,但观望者居多,创新实践者较少。农资电商的真实规模也没有一些公司宣传的数据那么大,内部行业监测的数据并不可观,模式还在探索的路上。

二、农村电商生态整体残缺

农村电商的落后不是缺了哪块板的问题,而是整体性落后的问题,从互联网基础、交通物流、人才培养、产业基础、市场运营等方面全面落后,不仅要补短板,更需要打造一个互联网的“木桶”,一些地方甚至到现在连这个“木桶”都不存在。

三、互联网与农业融合不到位

目前互联网+农业的概念很多,但实效了了,很多东西根本不可深究,落地还早。包括各家农村电商,纷纷开始升级,内容越来越复杂,刚开始是有买有卖,现在都形成了若干板块,每个板块又有若干具体业务,但到底开展了多少值得追问,而大多数的农民的农村电商获得感还不强。

四、农村电商模式还不成熟

近十年来,一拨一拨的农产品电商企业上马又匆匆下马,甚至农产品电商平台经历了A轮、B轮、C轮融资,一直融到最后还是不幸倒下,根本的原因是模式有问题,拿工业品电商的模式来做农产品电商。所以,4000家生鲜电商仅1%盈利,看起来是蓝海市场,但占领这一蓝海市场的路径还不明晰。

五、互联网基础设施落地不到位

很多高大上的互联网科技,在城市应用已经轰轰烈烈,但距离农村的生产生活还有距离。以农业物联网为例,到今天成本已经下降很多,但便宜的还需要千把块钱一亩,农民注定不会为此买单,企业应用起来也是负担沉重,还需要进一步低成本和便捷化。

六、城乡的数字鸿沟值得警惕

今天许多农村的孩子输在了互联网的起跑线上,农村互联网应用整体落后。城里的“00后”是含着互联网的钥匙出生的,但是农村的孩子却还不是这样。今天许多农村小学的孩子还没有上网,也没有智能手机,这种城乡孩子的网络应用差距将影响后续发展。

  互联网+农村的未来空间

在未来,把互联网+农村仅仅理解为农村电商或农产品电商是不够的,而应该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放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维度来观察,以农村电商为先导,逐步向产业链倒推,再从生产向生活领域延伸,逐渐与智慧城乡并轨。具体应该在六个方面着力。

一、农民生产的便利化

比如农村淘宝的三大业务之一是“生态服务中心”,农民可以在村上交电话费,取包裹,医院挂号,网上买票等。邮政的邮乐网也提出了“五不出村”的服务口号,基本内容差不多,但听着更接地气。各大电商下乡的内容中,农村便民服务方面都有涉及。

二、农村消费的在线化

一方面通过电商改变农村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每年3.15前后披露的农村假冒伪劣产品触目惊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供给不足,只有原来的线下一条线,渠道单一,商品流通主体太少,有了电商就可以改变农村市场的供给现状。另一方面,释放农村新的消费潜力,供给和需求是伴生的,有需求才会产生供给,但新供给又催生新需求,电商的新供给带来了农民消费潜力的新释放。

三、农村创业的网络化

年轻人返回农村创业,核心在两句话:职业要体面,收入要可观;收入可观而职业不体面也不行。养猪种菜可能收入比城里打工还高,但年轻人觉得不体面,所以不愿意干。但互联网创业很体面,当然现在收入还不是很可观,大多数从业者月收入2000元左右,但也觉得可以回去了,在城里待着不容易。而且,现在互联网创业非常便捷,一根网线,一个账号,一台电脑,随时就能开张,可以说门槛低,风险小,很灵活,年轻人很喜欢。

四、农业生产的智能化

开始是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普及,跟着是农业物联网的推广,物联网之后是农业在线化的全面推进,农业大数据开始形成,与电商要求的标准化、质量可追溯及消费数据倒推生产转型逐渐衔接起来,完成农业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化改造。

五、农产品销售的数字化

农产品电商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且与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及时融合,结果就是农产品电商并不土,还洋气起来,如新近出现的网红卖货,洋气的城里人也卖农产品。同时,基于互联网,众筹、预售、定制、领养等新的网络营销模式加速推广。

六、农村发展的创新化

互联网打造了一个新的农村业态,电商带动了新的产业发展,电商垂直的产业链,横向的相关产业链,加起来最少有十几个,完全可以实现“电商兴、百兴旺”的新景象。如搞了电商之后,就一定有人搞培训,有人搞店铺装修,有人搞美工设计,有人搞文案创作,还有人专门输出淘宝客服,再加上后台数据、仓储、物流、打单等等,一个电商服务业就可以容纳许多新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如陕西的武功县,2016年农产品电商按阿里的数据是全国第五,电商的爆发带动相关产业链迅速兴起,电商服务业、仓储物流、包装印刷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连倒闭的彩印厂也重新开工,县域工业园区也实现了腾笼换鸟,县域新经济加速形成。

  把握好互联网+农村发展的标尺

互联网+农村会从互联网基础建设到人的应用再到应用领域的扩大,整体呈现一点一滴突破,逐步扩大深入的过程,应在几个关键的方面予以重点体现。

一、以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改善为前提

电商是互联网上的商务,没有互联网就没有电子商务,这是基本前提。互联网+农村,则不仅仅是农村电商,还有各种互联网应用。所以,互联网+农村,首要解决网不通不快、费用还高的问题。

二、以农业的互联网化为基础

如果说互联网+农村核心是人的理念与行为转变,则互联网+农业则需要整体农业体系的互联网化。根据农业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到2018年,农业在线化、数据化取得明显进展,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基本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经营网络化迈上新台阶,这并不是一个轻松可以完成的任务。

三、以农民的广泛使用为标志

农民如果没有广泛使用,也没有成为应用的主体,绝对不是互联网+农村的最终状态。当互联网成为真正的群众运动后,才有资格说互联网+农村成功了。目前应以实施新一轮“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契机,加快农民互联网应用习惯养成。

四、以农村电商的推进为先导

互联网上最直接的应用表现就是电商,发展也最快,可以说是互联网+农村的“先锋军”,引导着互联网+农村的其他事业陆续跟进。有了电商,快递物流才能发展起来,然后金融支付及相关服务业也才能下得去。当然开始是直接卖货的,完了以后就卖服务,卖服务完了之后又会本地交易网络化,O2O起来了,这是个梯次推进的过程。

  对互联网+农村的几点建议

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农村要成功,就是乡土气息要再重一些,与农村贴得更紧一些。首先要懂农村,然后要深入了解农村,最后一道一道迈过互联网+农村的槛。

一、做农村互联网首先要懂农村

从根本上说,农村是与城市相对的另一种文明形态,二者分属于两个世界。目前,互联网+农村出现了“互联网”的盲目自信,导致与农村现实脱节。我也是我建议从事农村电商的人应该从读《乡土中国》这本书开始的重要原因。书中所讲对农村电商至少有四点需要注意:

第一,熟人社会。但农村电商却是生人的生意,是基于第三方的信用担保,否则就达不成交易。而农村是熟人交易,只要我认可你这个人,你负责的农村电商站点我就信任。反之,如果招募的农村淘宝村点负责人大家不信任,则这个村点也不会好到哪里。

第二,风险平衡。农民是小本经营,赢得起却输不起,所以抉择时要反复算账,追求最小风险,表面看是保守,实际却是精明的一种表现。对农村电商这种新事物,农民需要观察和算账。

第三,内部信任。农民很讲信用,但这个信用多是对村内,即熟人社会,对村外的人却不一定,许多企业与农民搞订单农业,但这方面却吃亏不少。农村电商如何让农民信任,也需要过程。第四,眼见为实。

村淘一开始卖不动,因为网上的东西,只能看,却无法亲自体验,农民不敢相信。所以,就需要先买回来,看一看,这才放心。于是,许多村淘点就是农民要什么,先垫付,东西回来了,农民确认要了,再付款。那么,对村淘点就需要通过“花呗”工具给一些周转金的支持。

二、很需要互联网界真正去农村调研一下

大量的农村互联网项目是基于数据的死分析,或者就是凭空地想象,如果不能老老实实地在农村扎下去,我估计互联网下乡的痛苦还要增加很多。2016年在商洛下沉工作期间,有一天我去一个村上调研电商站点,事先不说,去了也不打扰,就是旁观了接近一个上午。

这一个上午让我知道当一个农村淘宝的合伙人要同时承担多少种角色,是多么不容易!他不仅仅是导购员,还是送货员、安装工、修理工、代寄者,卖要解释很多,货来了要送到家,安装使用要指导,出了问题要上门解决,充话费,代下单,收快递,退换货,打包裹,等等,忙得从早到晚团团转,甚至中午连饭都吃不上,晚上还得睡在站点,早上又连被子都来不及叠。

所以,当像铁板一样生硬的业绩考核指标不区分农村的差异就砸下来时,会影响多少满怀理想回乡从事电商的年轻人!再搞农产品电商的,最好让那些搞运营人员到田间地头去调研一下,然后再设计美工与文案,而不是模仿工业品搞噱头式的营销。目前的电商本质上工业标准品的通道,用它来要求农产品,要么削足适履,要么根本办不到。

三、互联网+农村的多道门槛需要逐步迈

农村互联网的落后,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落后,而是整体的落后,其在某一方面的突破,不是发挥优势,而是打破落后的封闭系统,为新鲜事物的诞生带来可能,这是一场艰苦革命,各地流行的一把手工程也就应运而生了。但一把手工程远远还不够,需要一系列综合措施的推进。

推动互联网+农村,首先是理念输入。就是怎么样让当地的干部群众接受互联网这种理念。如果不能在理念上突破,没有认识或认识不清晰,那做起来肯定也无力。

其次,深度融合。搞电商,不是为电商而电商,电商也不可能成为独立的产业,更多的是推动现有产业的在线化,即成为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但现在融合上却出了一些问题,就电商说电商,忽视了现有产业的基础,怎么推也推不动。

第三,培养人才。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但好多农村电商陷入没有人的尴尬境地,领导不懂,局长不动,底下没有人从事。现在应该分领导层面、干部层面和从业层面,分别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实施人才的跟踪培养。

第四,优化政策。有的地方干部想做电商,但一干事就犯错,因为现在的一些政策制度还没有为电商而做好相应的调整,如财政的科目没改,就报不了账;培训招标的办法不改,电商培训也不好开展。

第五,产业改造。互联网+,不是产业上网那么简单,需要产业为互联网做出相应的改变。我听到东北大米上网的事,知道了什么叫产业改造难。东北五常大米,原来是100斤、50斤的包装,电商上要改成5斤、10斤一袋,但米厂老板不干。由此可见,互联网+农村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革命,起步很难,让传统产业适应和改变更难。

第六,基础配套。网络要通,费用还要降;物流快递要能到,还不能太贵;电商服务业是要有的,配套产业链也要跟得上,等等。此外,还有模式创新的问题,让农民群众更好地参与进来等。

总之,互联网+农村,要以懂农村为前提,真正把互联网和农村融合起来。形象地讲,互联网这个阳春白雪与农村这个下里巴人要幸福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表现出“家和万事兴”的状态来,而不是同床异梦,否则只能是失败

如若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来源”我们尊重行业规则。
如果你也在创业,并希望自己的创业项目被报道,请 戳这里 告诉我们!

参与讨论

所有评论

热门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