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疫情中无人农机卖出数亿元:这位芯片教授杀入农业赛道 已拿数亿融资

农世界网     2020-05-09 来源:农世界网

疫情之下,农耕不止。

冬去春来,惊蛰将至。自古以来,惊蛰就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号角。春耕关乎着夏粮的收获,而农机的使用则直接影响着当代农业生产。

2018年夏天,曾经担任大疆首席科学家的吴迪博士决心进入农机这个传统行业。2019年初,吴迪创立的丰疆智能推出第一款产品“无人智能插秧机”,这款插秧机不仅价格与传统机器相差不大,还能帮农户节省机手雇佣费。在卫星导航和丰疆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的加持下,纯机器劳作可以比人工的插秧更直,误差可以控制在2.5厘米内。更重要的是,机器操作门槛也不高,连50多岁的大爷都能很快上手。

2020年初,公司已经取得了数亿元的销售订单。疫情期间,在农业部和交通部的政策保护下,丰疆的春耕发货正在顺利进行。

据悉,成立初期,丰疆智能曾获得东风汽车、新华保险等多方数亿元的投资。


  知识分子到农村去

2019年1月,任正非向媒体透露,他曾向东风董事长竺延风提过建议,“中国无人驾驶可以从拖拉机做起。不与西方同一个轨道竞争,就把拖拉机做到24小时耕地,不怕蚊子,不怕下大雨,不怕爬高山,农业生产效率也就提高了。”

但那时很多人还不知道,东风入股的智能农机第一代产品已经初具雏形了,研发牵头人名叫吴迪。

高速公路“上得去、下不来”,道路防疫检查一层又一层,末端物流效率大幅降低……出于这些原因,“丰疆智能”创始人吴迪曾认为,原本年前定于3月初发货的农机,有可能要调整到2月末才能不耽误春耕。否则,宏观上会影响农业生产,微观上还有可能降低付费意愿,减少公司收入。

好在疫情期间的政策来得及时。2月初,江苏农业厅发文,要求全省为农机运输开设绿色通道。2月底,交通部和农业部共同发文,要在全国开设农机绿色通道,农机运输车辆“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一下子解决了吴迪的心病。

从学生时代开始算起,吴迪已经在芯片、机器人行业打拼了近二十年。

2003年,吴迪到瑞典留学读博。拿到学位后,他进入爱立信进行手机芯片的研发。后来的他,曾加入创业公司担任研发副总裁,回国后也曾在展讯通信担任系统总监,后来还在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负责微电子学科的教研工作。

2015年,吴迪加入大疆担任首席科学家,继续从事一线的芯片研发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芯片高精尖人才,却在两年后决定进入农业领域进行创业。

丰疆智能成立于2017年中,吴迪作为丰疆智能创始人之一,兼任CEO,负责研发国产智能农用机器人。

2018年,吴迪全职进入丰疆智能,并组建了具有华为、中兴、东风等基因的研发团队,投入到农业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中。

就这样,在海归知识分子奔赴北京西二旗、杭州滨江区和深圳粤海街道的大潮中,吴迪团队选择走进农村。

  从调研到落地

到农村调研后,吴迪和团队发现了公司应该努力的方向。

国产农机试图用低价而多销的策略抢占进口农机的市场,但是低价往往导致质量差。此举反而加深了农户们“便宜没好货”“国产不如进口”的观念,大部分农户们反倒愿意多花几万去买一台更省心的外国货。

同时,外国货也有痛点。一名农妇告诉吴迪,“天底下就没有不出毛病的农机”。农机常年在地里“挣扎”,难免出现配件损耗。国产品牌虽然质量不如进口货,但售后服务十分及时。相反,进口品牌的售后,无论是服务质量、速度还是价格都远远不如国产品牌。

然而,国产农机这点仅存的优势,在人力成本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也在逐渐被削弱。

农民采购农机后很少自己操作,多是由第三方机手代为进行。现实情况是,这些机手的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有经验的高水平机手,可以把秧插得更直,良好的株行距可以提高通风效率,减少死苗,直接提高农民的收入。

每年各地插秧农忙时间非常集中,专业的高水平机手成了“香饽饽”,不仅收费高,还没“档期”。农民们要么选择“二把刀”机手,可能间接造成减产; 要么不得已需要付出更多费用,雇佣“高手”操作。

机手的数量在逐年递减,也是人力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劳作过程中,噪音、粉尘甚至传染病疫情等都会影响机手的健康。长期保持高强度、高精度的劳动,身体也吃不消。机手离岗的原因也往往与健康状况相关。

除了老一代的离开,青年一代也越来越抵触机手工作。他们宁愿在大城市当保安、送外卖,在办公室里996,也不想患上尘肺病。

团队发现,人的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那为何不开发自动驾驶、自动操作的农机?吴迪决定从插秧下手,先研发一种“无人插秧机”。

虽然不用开上公路,但农田里的无人驾驶同样不可以放松对精度的警惕。秧苗脆弱,地形复杂,机器要精确掌握方向,控制平衡,按照规划路径行走,才能将秧苗插得又齐又直,促进增产。

丰疆研发了一套农机无人驾驶系统,农机可以同时接收卫星和基站的定位信号,根据提前统计的两者误差进行估算,得出更加精准的位置信息。这个算法被称为业界RTK技术,使得农机工作误差可以稳定控制在2.5厘米以内,超出一般老机手的工作效果。

2019年春天,丰疆无人插秧机落地了。

  福地北大荒

早稻插秧大概在四五月份,此前的两三个月是插秧机的黄金销售期。因此,2019年春天,丰疆团队开始了“路演”,他们的第一站选择了黑龙江北大荒。

吴迪和团队在屯子里做宣讲时,一位老大爷抽着烟,轻蔑地看着他,说了句:“农机还是外国的好用,国产的不行,我上过当。”

一番据理力争后,吴迪和老大爷保证,如果他的机器不好用,不但可以退货,丰疆还愿意提供现金补偿。听了这话,老大爷当场订购了一台。

经过操作软件的简单教学和机器调试,这位在北大荒种早稻的老大爷不仅对产品满意,还一次性向农场带货数十台。丰疆第一款产品的销路就这样打开了。

这只是丰疆智能迈出的第一步。2019年下半年,丰疆研发的无人收割机和无人拖拉机也成功落地。

自从2019年插秧季到来后,丰疆智能的农机成了北大荒水稻种植领域的农业网红,登上各大农业领域自媒体,全国各地农户纷纷被种草。

一年时间,丰疆智能农机进入了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区,数百台丰疆无人插秧机在全国各个角落运转着。

丰疆无人插秧机正在黑龙江一处农场运行着。

农户可以像玩电脑驾驶游戏一样,在室内下达指令,操作机器,省去了雇佣机手的成本。再减去国家补贴,零售价十几万的无人农机,农民自己需要支付的费用不到十万。

在农忙期,丰疆的研发团队和售后支持人员,一直保持24小时待命,随时可以进行配件更换、操作指导、机器调试等工作。

如今疫情当前,吴迪透露,由于农业耕作时节的客观不变,人们不可能与时令做对,同时疫情严重的地区也并非丰疆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丰疆的复工和销售工作基本没有被疫情打乱。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无论是农户还是企业,都尽力保持备耕工作的稳定不变。

结合当下,吴迪分析,我国不再是一个低成本劳动力无比充沛的国家了,人口红利消失,产业自动化的进程应当加速。

而大部分一线生产环境对人的健康有危害,更何况疫情之下,无人化劳作是最安全的生产方式。避开恶劣的生产环境,用自动化的手段隔离人畜间的病毒、细菌传染是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

未来的人们也会更加注重卫生安全,智能农机或许会更受农户们的欢迎。

现在看来,在消费圈、文娱圈创业公司的哀鸿遍野中,诸如农业这样的传统行业,也算是萧条时期的隐性风口。来源:铅笔道 文 | 记者 城北杨公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农世界网,经农世界网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申请,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转载文章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参与讨论

所有评论

热门文章

回到顶部